万小刀来源
万小刀工作室(gongzijian)
流量为王的时代,愿我们都做个理性的人。
年,上海杨高南路地铁口,一个披头散发,邋里邋遢的男人,突然爆红网络。
每天,一大堆人将他里三层外三层团团围住,长枪短炮和手机如同密密麻麻的枪口,纷纷对准他……
不少浓妆艳抹的美女,纷纷哭着喊着,要嫁给他;有些看起来无比体面的男青年们则当众下跪,要拜这个“丐帮长老”一样的男人为师,还有人对他喊“爸爸”……
而坐在中央的这个邋遢男人,内心却很烦!
因为这些人搞得他不能再专心捡垃圾了,让他很不快乐!
这位垃圾爱好者,就是曾经在短视频中,红极一时的“流浪大师”沈巍,繁华大上海的“世外高人”。
沈巍和垃圾的不解之缘,要从他的家庭战争说起。
沈巍的父亲不姓沈,姓彭。
他在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远洋货轮上当大副,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漂泊,与家人聚少离多。
沈巍跟妈妈姓,当然这是他外婆的主意。
年,沈巍外公因病去世,外婆就搬到女婿彭大副家生活。
但是一家人相处得并不和谐,尤其岳母与女婿,他们性格都很强势,争吵时有发生。
而最大的家庭战争,主要因沈巍的姓氏归属而起。??
早在外孙出生前,彭大副的岳母就已经摩拳擦掌,在精心策划让外孙姓沈。
年,长子沈巍出生时,彭大副正在远洋轮船上,鞭长莫及,给了岳母趁虚而入的机会。
新生命的名字就叫“沈立新”,为保险起见,岳母还赶紧用这个名字给娃上了户口。
彭大副回家获知情况后,大发雷霆:“为什要姓沈?这是我儿子,必须姓彭!”
“你们年轻,还可以再生,总之沈家的香火不能断!”丈母娘据理力争,毫不退缩。
从此,沈巍的父亲和外婆,围绕他的姓氏问题,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拉锯战。
户口本上,“沈立新”和“彭立新”轮流坐庄,反复更改。
双方忙于征战,却没人了解这个小男孩内心的感受……
直到小学报名前一天,彭大副还在跟丈母娘为这事争得面红耳赤,双方依然相持不下……
最后,战争的双方,把胜负的决定权交给了小小的沈巍,让他自行决定。
沈巍毫不犹豫地说,姓沈吧。
从此,围绕着姓氏的战争结束了,可沈巍与父亲的“战争”又拉开了序幕。
三五岁时,沈巍经常跟着外婆去买菜,买完菜回家时,他的手里或者口袋里,都会出现一些捡来的垃圾,比如橘子皮,塑料袋等等。
有了热爱垃圾的这个习惯后,沈巍又开始了另一场战争。
这次,父母和外婆竟然达成了统一战线,都把批评与责骂的枪口同时对准了沈巍,大概是父亲批评得最激烈,于是,父子之间的“梁子”越结越深。
沈巍上小学时,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愿望是……》。
天真懵懂的沈巍毫不犹豫地写下——《我的愿望是换一个爸爸》。
语文老师是班主任,因此把彭大副叫到了办公室,然后拍了拍桌上的作文,笑着说:“老彭,你儿子要换爸爸啊。”
彭大副当着老师的面不好发作,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家,实在搂不住了才勃然大怒。
沈母得知情况后十分惶恐,立即出谋划策,让沈巍赶紧给爸爸写一份“检讨”……
其实,这只是姓氏争夺战的延续。
姓氏之争,也把家里分成了两派:由父亲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组成的“彭派”;由母亲、外婆和沈巍组成的“沈派”。
两派泾渭分明,彭大副分得很清,“主权”意识极强,同为他的儿子,沈巍遭到了区别对待。
因为姓沈,家里的任何东西,哪怕是想看一本书,沈巍也不能侵犯“主权”,必须向彭大副提前“请示”,得到允许后才能看。
而他的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都姓彭,就没有这样的限制了。
越是这样,书籍越是占满了少年沈巍无处安放的心灵。
有时,他会把收集垃圾换来的钱拿去买书。
而彭大副却十分粗暴,反对沈巍私自看书买书,每次发现都会没收。
时间久了,每次看见彭大副,沈巍就会提前把书藏起来,等进了自己的小房间,再偷偷拿出来翻阅。
这种“猫与老鼠”的对峙,构成了少年沈巍的日常生活,也让他养成了嗜好读书的习惯。
随着沈巍一天天长大,父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变得更加激烈。不久,父亲一记响亮的耳光,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年,16岁的沈巍终于有了脱离原生家庭的机会。
因为那一年,彭大副从单位申请到一套在浦东的旧房子,一家人准备从斜土路的平房里搬出去。
而沈巍的去留,又成了彭大副与丈母娘交锋的焦点。
彭大副试图缓解与沈巍的关系,提出要带他走,甚至向他示好:“房子已经粉刷好了,专门给你一间,放你要看的书。”
外婆则觉得一个人留在平房里跟孤寡老人一样,舍不得外孙,不肯放人。
这一次,决定权又交到了沈巍的手里,他的选择依然跟多年前一样。
一句脱口而出的:“我不会跟你走!”扎痛了彭大副的心,于是,“啪”一耳光就打在了沈巍的脸上,也打掉了沈巍对彭大副的最后一点依赖。
此后的父子二人,一别两宽,再也没有生活在一起。
获得自由的沈巍,很快被爱情撞了一下腰。
高中时代,沈巍曾有过懵懂的暗恋。对方是一名花季少女,有着让沈巍为之心动的气质,相貌也完全符合他的审美标准。
教室,操场,女孩的一颦一笑都让沈巍失神。
他很想鼓足勇气,大胆告知对方,自己的“好逑之心”,却始终没有付诸行动。
直到参加工作之后,他又从侧面了解到,女孩已医院工作,沈巍写了信托人送过去,结果人家已经有对象了,于是这段情,就此打住。
遭此打击,沈巍再也没有动过“凡心”。
哪怕是多年以后,“流浪大师”沈巍爆红了,面对那些哭着喊着要嫁给他的美女,都心如止水……
比爱情打击来得更早的是,另一场打击。
年,19岁的沈巍高考失利,总成绩离专科线还差9分。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改革开放欣欣向荣,大上海迎来了大发展,各领域迫切需要人才。
这样的情况下,高考落榜生沈巍陆续收到了来自国家安全局和上海审计局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出的offer。
父亲再一次独断专行,在传统观念的压榨之下,沈巍被动地选择了上海审计局。
倘若时光倒流,沈巍一定不会如此迁就,因为选择复读,最终考取大学中文系或者国际政治研究,才是他的终极梦想。
去审计局上班,必须在上海大学培训一年,受训期间,食宿学费全免,除此之外,每月还有十几块钱的生活补助。
然而开学第一天,沈巍就彻底傻眼了,商业会计、行政会计、工业会计……这些学科对“数学困难户”沈巍来说,简直是场噩梦。
果然,沈巍的期中期末考试,除了应用文写作及格,其他科目考得一塌糊涂。
好在这不过是走个过场,结业后,沈巍被分配到了上海市审计局徐汇区分局。
就这样,20岁的沈巍,成为了一名人人羡慕的国家公务员。
进单位的第一天,沈巍发现垃圾篓里扔满了废纸,但空白部分仍然可以写字,认为这很可惜。
在他眼里,凡是有用的东西,就不该被浪费,所以他总是第一时间捡起来,集中堆积到一处,要么二次利用,要么当成废品,卖给收购站。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他目光所及,发现还能再次利用的物品,哪怕是飘过走廊的过期报纸,大街上人们随手丢弃的易拉罐,都会被他收集到单位或家里。
这个特殊嗜好也给他带来了灾难。
在单位上班,沈巍很勤奋,每天都早出晚归,有时加班太晚就直接住在办公室。
然而6年后,单位开始有人投诉他:沈巍精神不正常,没事总爱捡垃圾。
年,26岁的“垃圾爱好者”沈巍,被单位相关领导约谈,最后决定:让他“带薪病退”,每月可领元“病退工资”。
正式“病退”那天,他哭了,内心觉得很委屈。但他万万不会想到,这只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父母也早就受够了家中满是垃圾之苦,连哄带骗把他送进了精神病院。
沈巍被医生认定为精神分裂症,连外婆都开始疏远他。
这让沈巍对单位、父母及外婆的依赖与幻想,彻底破灭。
起初,他尝试用“病退工资”去外面租房,远离单位和家庭,独立生活。
如此一来,他便可以全天候四处捡垃圾,旧书废纸、硬纸板、饮料瓶等等,被他科学分类后,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领地。
但是时间一长,房东们也开始嫌弃他,经常变着花样拒绝他,“驱逐”他。
因为沈巍从来就没有改正过自己似乎与生俱来的“爱捡垃圾”的“陋习”,房间里总是堆满了他从外面捡来的垃圾,所以,没有地方愿意收留他。
年,35岁的沈巍便正式开启了他的流浪模式:没有特殊原因,每天的凌晨两点,他会从一个固定的地方出发,去另外一个固定的地方捡垃圾,凌晨五点原路返回。
白天他要么睡觉,要么读书看报。
偶尔,他还会去新华书店,买几本书。比如《尚书》《左传》,譬如《论语》《战国策》。
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期间,沈巍与家人只“交集”过两次,一次是年,沈父去世;另一次是年,沈巍的外婆去世。
没人打扰,与世无争,与垃圾和书籍相伴的日子里,沈巍很快活。但突然有一天,这样宁静的日子被一个过客打破了。
年12月的一个夜晚,51岁的沈巍坐在上海地铁7号线杨高南路地铁口的路灯下,背靠着灯杆看书。
他看得如此入神,完全没有注意到自己正遭遇一次改变命运的“偷拍”……
偷拍他的人,也十分入神,还专业地调整着角度,仿佛在拍一个性感的车模。
沈巍抬起头,看到了偷拍他的是一个40多岁的男人。
这个人是个烘焙师,还是一枚小“网红”。他也不见外,见沈巍看他,就上来搭讪,问他在看什么书。
沈巍夜读被打断,心有不悦,但仍然很有礼貌地说:“上古之书,人心之书,帝王之书,充满争议之书。”
烘焙师自然不懂《尚书》之意,但隐约感觉对方是个奇人。两人挥手道别,以为不会再见。
但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十几个小时之后,“流浪的国学大师”以及上传该视频的“大烘焙师”,双双崛起于抖音。
沈巍瞬间火爆了:人设跌宕起伏,剧情密集紧凑,表情从容淡定,诗书了然于胸,谈吐优雅,造型独特……
种种富有强大冲击力的反差元素,存在于他的言谈举止之中,一时间吸引了无数的网络猎奇者。
很快他的身世就被扒出,随之而来的是成千上万名抖音用户,他们都在上海地铁杨高南路2号站周边,处心积虑地“偶遇”沈先生,挤破脑壳寻找着他们的涨粉神器——“流浪的国学大师”。
难得这样的盛况,媒体当然不甘落后,他们也开始了深度挖掘和贴身采访,甚至乔装混迹于“流浪大师”的普通粉丝之中,只为更加真实的真相……
很多女网红,带着过硬的颜值和“发自肺腑”的诚意,扑向流浪大师,她们用高清的像素和贴身的行动,营造着“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噱头,践行着“蹭粉与吸血”的勾当。
还有一位大婶拿着大字牌,表示要嫁给“流浪大师”……
每天都有网友跑来上海,找他认亲,还有人叫嚷着要拜师学艺,甚至有人喊他“爸爸”……
这些“白嫖”的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拍完连自己制造的垃圾都不带走,留下一地鸡毛。
“流浪大师”的名气日渐高涨,迅速刷屏。
但沈巍却保持着“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清醒,并没有被身边的网红们带偏,更没有被所谓的“艳遇”迷惑。
他自知不是网传的什么“大师”,自觉没什么文化,但无论怎么说,也挡不住疯狂的粉丝前来“朝圣”……
年3月上旬,前期红利已被耗尽的“大烘焙师”再度来到杨高南路,找到沈巍,企图再捞一笔。
沈巍借用“大烘焙师”的手机镜头讲了几句(史记·乐毅列传):“不与民争利……善始者众,善终者寡”。
实际上,这几句是对“大烘焙师”的一种暗讽,大意是:后生仔你开头搞得不错,开创了一个“流浪的国学大师”时代,但未必好收场……
然而,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品味大师的真实意图呢,他们只负责炒作和收割流量,甚至不惜把他送上神位。
不少人纷纷表示:“小丑在殿堂,大师在流浪。”
几乎一夜之间,抖音平台出现了上千个用沈巍照片做头像的帐号,他们纷纷冒充“流浪大师的关门弟子”“沈大师的经纪人”……
在这些收割流量的“跳蚤”里,有一个女人很特别……
在沈巍红极一时之际,不少“跳蚤”,蹭一波热度,就走了,没有人真正挖掘到沈巍的流量宝藏。
而那位一脸爱慕地坐在沈巍身的女人,却下了一盘大棋,她话不多,只是含情脉脉地看着沈巍,有时还帮他做点端茶递水的小事……
她总能“不经意”地出现在镜头里,跟着“大师”刷屏。
不久,某些“不知情”的“外围观众”管这个女人叫“师娘”,她也没有拒绝。
很快,这个“师娘”,毫无意外地点燃了围观网友的“吃瓜”热情,得到了极大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rtldx.com/wnssyff/1813181.html